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聚集三农企业推荐供求信息现代农业展会招商观光农业农业新闻名优产品特色产品
首页新闻中心聚焦三农  
 
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块耕地”的新使命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数:2831次 更新时间:2021-9-7 14:40:19

 近一段时间,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室的梁艳华带着自己的学生,一直忙碌在试验田里,他们要加紧完成今年的小麦新品种单株“考种”任务。

  高度、分蘖情况、穗形、籽粒数……梁艳华一边详细地记录着几个学生报出的数据与指标,一边指导大家应当注意的问题。她告诉记者,在新品种培育的漫长过程中,“考种”是一项非常重要且细致的工作。根据大量的作物生长数据,不断地优中选优,才能选育出一个新的品种。

  试验田里,风吹麦浪,麦穗露出金黄,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其实,梁艳华所在的试验田是三号试验田,位于农牧科学院校园内,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垦的第一块耕地中的一块。这里不仅藏着感人的故事,还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一面生产,一面建设”的方针。1952年3月,时任中共西藏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的慕生忠带领机关工作人员,来到拉萨河畔,开荒种地。

  3月的拉萨,依旧寒意逼人。但不开荒,就得饿肚子。慕生忠带着大伙儿挥舞着铁锹、锄头,干得热火朝天,历时3个多月,开荒1500多亩,修筑水渠近2500米。西藏工委机关粮食生产基地正式建成,后称“七一农场”。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唐亚伟说,开荒当年,西藏工委就播下了冬小麦,第二年喜迎丰收。这块耕地非凡的历史意义,在于为十八军提供必要的粮食保障,也为西藏人民吃饱肚子贡献了力量。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时至今日,曾经宝贵的耕地早已完成了使命转换,成为西藏农业研究的试验田,成为支撑西藏现代农业发展的“种业高地”。

  引进大麦品种,杂交、选育、扩繁……在经历了纷繁的育种实验后,一个又一个青稞新品种诞生,并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状况。“藏青320”“藏青148”“藏青690”“藏青2000”等一系列主推青稞品种,让西藏人民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好的愿望。

  据唐亚伟了解和掌握的情况,1952年,西藏的青稞平均亩产仅有52公斤。在推广“藏青2000”之前,西藏大部分地区依旧种植紫青稞、蓝青稞等地方品种,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也不够好。

  如今,西藏青稞的平均亩产已经提升到了380公斤,部分地区可以达到400公斤至500公斤。

  “这不仅是量的突破,更是质的飞跃。”唐亚伟说,“种业创新的步子不能停。现在我们已经培育出了‘藏青3000’,今年实现原种扩繁3万亩,明年可推广20万亩,可以推动西藏青稞生产水平更上一层楼。”

  当然,这块土地的使命还远不止于种业创新。

  过去的耕作方式较为粗放,西藏当地农牧民习惯将种子与肥料一起播,每亩播种量在30公斤至40公斤,不仅种子浪费很多,而且肥料利用率也低。而今,有了好的种子,还配套了科学有效的种植技术。针对不同青稞品种特性和区域自然条件,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适宜推广的种植技术。农牧民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掌握了初期施肥、分蘖期追肥等技术要领。

  唐亚伟说,农牧民的转变与接受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需要手把手地教,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全区青稞种植亩均播种量已经降到14公斤,肥料利用率也大大提升,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第二十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开幕 下一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离你越来越近。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说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lelvw V 1.9.0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互联网许可备案号:琼ICP备09004330号
邮件: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请发布到zgxdny@126.com 电话:15321758535  城市: 联系人: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