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的“版本”升级,乡村发展的面貌也更加丰富多彩,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不仅为人居环境带来了“颜值”,也展现出对现代乡村生活的更深愿景,蕴含着人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决心。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贵州的村村寨寨,感受着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新景象。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这一诗句形容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上小河村,可以说最适合不过。远山叠翠、流水潺潺,秀美风景和乡村建设相得益彰,吸引着大批游客来这里欣赏山水田园。 “近年来,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我们着力把上小河村打造成为一个集文旅、体旅、农旅、康旅为一体的山水田园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如今已有不错的成效,该村获评‘贵州省最具魅力民族村寨’。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曾经冷清的乡村‘热’起来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毕节市七星关区乡村振兴局长吴学海介绍。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上小河村为试点,2023年,七星关区大力推广“统一战线+东西部协作”和“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模式。通过聚智共商发展大计,聚力推动乡村建设,聚能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发源地,遵义市不断丰富“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内涵,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行走在湄潭县乡村,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黔北民居随处可见,与成片的茶园、树林、溪流相映成趣,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去年国庆节期间,兴隆镇梁桥村沙坝组大溪沟湿地公园,依托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田园风光,村民郑继贤一家开办的大溪沟民宿馆每天食宿爆满。 郑继贤和丈夫早年在深圳经营餐饮。2021年,夫妇俩回到家乡,投入近100万元,将自家闲置的房屋改建成16间民宿和同时可容纳30余人就餐的餐厅。 兴隆镇党委书记梁晓进说:“全镇128间闲置房屋资源,预计有50间左右可转化为乡村特色民宿。” “几年没回来,村里变化真大,家门口就是水泥路,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垃圾倾倒也更规范了。”务川自治县石朝乡浪水村村委会副主任郭泽容说,春节将至,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返乡,这些是她最近常听到的心里话。 “村里现有金银花产业2.5万亩,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郭泽容说,接下来,要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把群众的精气神提振上来,实现“口袋”和“脑袋”共富。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让和美乡村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农村美不美,好不好,农民说了算。近年来,贵州以乡村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了解村民生活所需,在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合理整治村容村貌,大力补充村寨所需基础设施,让村民所居之处,飘花香、能休憩。 黔西南州乡村振兴局局长付光翔认为,和美乡村建设需要集思广益。建设时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充分发挥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汲取智慧,利用群众会、院坝会等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乡村建设怎么建、如何建、建什么等各个环节都要与民共商,并且在一些领域要做到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衡量标准,推动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付光翔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农村群众生活的民生大事。近年来,黔西南州通过整治环境,增添乡村振兴“底色”,注重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常态化。以“环境美、生活美”为目标,持续开展整“五脏”(整厨房卫生、整厕所卫生、整庭院卫生、整居室卫生、整习惯卫生)、治“八乱”(治房屋乱建、治柴草乱放、治粪土乱堆、治垃圾乱倒、治畜禽乱跑、治污水乱排、治秸秆乱烧、治车辆乱停)行动,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和美乡村建设关乎着群众的“幸福值”,把村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美丽乡村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文化底蕴就是乡村气质的最佳彰显。”贵州省政协委员刘学文介绍,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重视农村环境治理,更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为乡村赋能。 从“村BA”到持续火爆出圈的“村超”、路边音乐会等,贵州旅游引爆了一个又一个热点,都展示了贵州文化、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 早些年,刘学文把位于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的叶辛作品阅览室,升级改造为叶辛好花红书院,作为反哺家乡、回报社会的一个文化公益项目。 “建立书院的目的,是希望运用‘书屋+书院’模式,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一起去阅读乡村,改变乡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刘学文说。 一个小小的农家书院,打开了村民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也让世界透过这扇窗看见美丽乡村。 有着“百节之乡”之称的凯里,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多元璀璨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各地游客竞相打卡。下司古镇、南花苗寨、季刀苗寨、锦绣曼洞、芦笙节、吃新节、爬坡节、苗年、侗年……传统村寨、传统民俗等在这里推陈出新,用古老的文化承载着现代的文明,凯里人将“和”运用得淋漓尽致,一系列村活动、村文化带来的村旅游,不仅让凯里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将凯里之美向世界作了宣扬,打响了“苗侗明珠·和美凯里”的国际文旅名片。 一村之美,始于文明。乡村的“和美”并不只体现在文旅活动中,更多的是在文明出行、讲究公德、崇尚科学、喜事新办等移风易俗中。 2021年以来,湄潭县将约束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酒席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写入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推行“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创新实践,引导群众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共识,农村滥办酒席、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 |